首页

黑蝙蝠小组小君系列

时间:2025-05-26 12:11:37 作者:【央视快评】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浏览量:49479

  “通过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高屋建瓴、精辟深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必将指引全党全社会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全体人民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壮大社会主流价值,全民族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遍布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为广大群众强思想增本领“充电”的好去处,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持续开展先进模范表彰工作,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弘扬清风正气,持续治理高额彩礼、厚葬薄养等顽瘴痼疾,推动城乡移风易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时代风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新时代新征程伟大奋斗注入了强劲精神动能。

  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更加自信自强。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社会上思想空前活跃、各种观念相互碰撞,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明确目标方向、指出工作重点、提出具体要求,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我们要以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坚持不懈地抓、扎扎实实地干,在思想道德建设、文化事业发展、文明风尚培育等各领域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绩。特别是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向上向善的风尚。

  凝心聚力、奋斗不息。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深刻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展现精神文明建设新气象新作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闭幕

2006年,希里婉瓦丽以泰国羽毛球队运动员身份,参加了卡塔尔多哈亚运会。10年后,泰国举行羽毛球大师赛时,还将赛事命名为希里婉瓦丽羽毛球大师赛。

第十四届致公·张江论坛举行:科技创新向未来

25日召开的湖南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提出了上述目标。2023年,湖南全力打好科技创新攻坚仗,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4.2%、突破1100亿元,增速居全国第5位;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2.41%,排名由全国第12位跃居第9位;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近4000亿元,增长50%。

《每天医点小知识》新书发布 点滴健康知识汇聚幸福人生

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纵深发展,科技生产力快速发展变迁。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呼唤着宏大且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实力得到了质的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党的坚强领导,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真正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突出彰显了人才在先进生产力中的主体地位。这成为深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前提。

香港天文台年内将成立“一带一路”国家气象培训中心

除了结对帮扶,“红马甲妈妈”还组建了以瓯南卫生院主管护师汤伟珍为组长的医护团队,每个月固定两次为社区的侨留守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和视力测试,指导监护人正确用药,帮助改善儿童生活中的一些坏习惯。

赏花吃花过节打卡 旅游大省云南发出“春日之邀”

他进一步表示,今年赤字率按3%安排,赤字规模是4.0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比去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通过统筹各类财政资源,安排财政支出达到了28.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1万亿元,保持了较高的支出强度。“考虑到去年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大多是在今年使用,实际上支出效果将更多体现在今年。”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